做培训的伙伴,经常会有一个苦恼的地方,就是似乎总是在课程、讲师、学员和培训组织这几件事儿上划圈,似乎总是和公司的业务隔了一道墙。现在有些比较片面的说法,比如做业务的人可以做培训,但做培训的人不能转行做业务。也有做培训的伙伴,把培训当成了脱离业务而存在的一项专业,认为做培训的人,不论跳到哪个行业,都是一样的工作套路。文:张志黎
随着行业内各企业对内训课程开发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内训课程从设计、开发到实施,都是由内训师在承担,这一现状,是培训管理者不断推动的结果,但有时也会让培训管理者苦恼:既然课程、讲师、学员和培训组织都可以由内训师来承担了,那么培训管理者做什么呢?在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比较片面的看法:做业务的人可以做培训,而做培训的人不能转行做业务。所以,培训管理者的价值和作用,似乎在哗啦啦的往下掉,培训,似乎成为了一项无论谁来,都可以干好的工作。
这样现状,往往让培训管理者感觉委屈,但把委屈暂时放下,我们还是从企业为什么需要培训说起。培训以改善绩效为目的,那么如果脱离了“业务”二字,这绩效从何说起呢?所以,作为企业的培训管理者,要获得尊重,要产生价值,还是需要基于业务流程,增加对实际业务的了解和熟悉,至少成为半个业务专家,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可能在公司立足,我们的价值才能与企业接轨。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那么,一名培训管理者如何快速成为未知领域的“半个专家”呢?
不了解,往往是因为不参与,因为不参与,所以两眼一抹黑。回忆一下各类业务课程的开发过程,是的,似乎都是业务骨干才是课程开发的主角,培训管理者要么有心无力,要么直接选择扮演“助教”,对于课程内容和知识点,似乎少有贡献可言。但如果我们去问问业务骨干,他们的困难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人会告诉你,他们在开发课程时,更多是凭经验,对于如何把经验转化成工具和方法,如何把心得转变为培训的“爆点”,他们也是心里没底的。所以,培训管理者不妨从业务骨干的“痛点”入手,大家双剑合璧,优势互补,有效做好课程开发。
关键一步
首先,不要急于整理培训计划。应与需求部门沟通需求,听听他们对于公司战略要求与目前人员能力差距是怎么看的,以便于找到合适的培训主题以及合适的培训讲师。这倾听的一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有条件的公司,建议提前建立关键岗位序列的能素模型,这样培训的伙伴就比较容易和业务的伙伴建立共同的沟通语言。
第一步,和需求部门沟通需求,明确公司战略要求与目前能力现状的差距,找到合适的培训主题,以及合适的培训讲师。这是自上而下的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有条件的公司,建议提前建立关键岗位序列的能素模型,这样培训的伙伴就比较容易和业务的伙伴建立共同的沟通语言。
第二步,与需求部门一起,与目标讲师(业务骨干)沟通。通过沟通明确:1、目标讲师如何看待该业务当前的绩效差距,观点是否足够深刻,有条理性、系统性。这是考察目标讲师“行不行”;2、讲师个人对解决这个问题、开发这个课程的意愿是否强烈,是否愿意花时间研究、探讨、总结、提炼。这是考察“愿不愿”;3、是单门课程还是系列课程,预计需要投入的时间、资源等,是目标讲师一个人开发,还是需要一个团队,成员一起开发,团队成员的时间投入度能不能保证等等。这是考察“能不能”。通常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内训课程开发就不会走回头路或炒回锅肉了。
第三步,和讲师一起,挖掘目标学员的需求。需求分析往往很有意思,为什么呢?因为需求部门对课程或话题的看法往往和学员不一致!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业务骨干要做判断了,要对有效需求做确认。比如调研中可能会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资料分析、问卷、电话、面谈等等,但要了解的关键信息指向要明确,比如:1、目前的困惑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是否能举出1-2个实际案例;2、部门中、其他部门或行业其他企业有没有做得好的,他们为什么做得好;3、是能力问题,还是公司的机制、政策等问题,有无需要调整、优化的地方;4、对于参加培训,学员的预期是什么,培训后的效果如何检验等等。虽然每门课要关注的具体问题会不一样,但业务类课程的总体方向是类似的。
第四步,和讲师一起,尝试对现象原因进行分析、整理。这里面,涉及到信息的合并和分类、重要性排序,也涉及到现象和原因的剥离。这个过程非常重要,通常这个环节做得充分,就能够把多数问题的答案和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推演出来!我们一定要相信,其实学员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往往也是问题最好的解答者,把碎片化的信息组合成完整的图景,不仅是价值,往往还是重要的价值。
第五步,优秀实践挖掘和案例采集。一般来说,业务课程的讲师都是业务骨干,讲师本身就有很多亲历的成功案例。但是对于课程开发来说,我们希望讲师能够去采集足够多的案例样本,并从中进行优秀实践的提炼。这时,培训管理者就要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业务骨干一起做专向讨论。这个过程,对于业务骨干十分受益,对于培训管理者来说,他也能从知道一个点,到了解整个体系。
第六步,梳理课程提纲。需求分析抓准了、案例样本准备好了,是否就有了优秀的课程了呢?不,这仅仅是个开头,我们还需要课程大纲——好比只有血肉,没有骨架,怎么行呢?一门好的课程,如何引入主题,如何抛出问题,如何分析案例,如何引导思考,如何萃取经验,如何用于实践,这些都要在课程大纲阶段弄清楚。课程大纲不仅要明确内容,还要明确每个部分的时间比重,每个部分主要的教学教法,惟有如此,课程才会可控。培训管理者如果能在这个环节把自己课程开发的经验融进去,给出专业建议,不仅业务骨干会感激你,课程开发也将变得水到渠成。
第七步,面对需求部门或学员代表试讲、批课。我们要理解:试讲并非不信任讲师,而是本着对学员、对课程负责的态度来推动实践,不论讲师的职务高低,实践才能出真知,试讲会让每个人从中获益。试讲过程最好封闭,用录像的方式进行回放和复盘,经过2轮试讲出来的课程,通常学员的满意度是非常有保证的。
第八步,做好课程的包装,让讲师“闪亮”登场。前面既然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开发出来的课程,千万不要在课程包装上吝啬。如今,不限于讲师手册、学员手册这些,试试开发课程挂图、课程游戏等等,会让大家发出“好专业”的赞叹。
第九步,跟踪讲师的课堂授课。在课程大纲环节,我们已经确定了课程结构,每个部分的教学教法,包括每部分所用的时间。培训管理者,要在课堂上去实际跟踪这些的落地情况。同时,要看学员的反映,哪些环节参与度高、哪些环节反应平淡,学员提出了什么问题,学员贡献了什么案例,这些都要记录下来。课后,培训管理者要第一时间和讲师沟通这些发现,让讲师第一时间去完善、修订自己的课程。每个内部讲师都会非常感激这样的工作,因为这是基于学员的,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反馈。
最后,要做到精益求精、持续改善,我们还可以关注:1、结合学员的问卷反馈,和讲师探讨教学教法;2、结合学员的作业和案例,讨论如何优化课程的观点和分析;3、结合学员课堂讨论的板书,分析学员的常见分析思路,总结几大共性问题;4、与学员的直接上级交流,跟踪学员学后的行为改进,并从直接上级处获得更多的建议。
如此这样一番,如果我们做培训的伙伴能全身心的投入,我们还会不了解业务?所谓专家,就在于把工作做到极致,只要你想并做到,你就是专家!(本文于2016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