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开发培训课程的过程就是将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与艺术性设计相结合的过程,关注课程定位,解决“创”、 “适”、 “悟”的问题;充分考虑受训者需求、兴趣、动机、风格;师资、受训者与课程形成自然和谐的关系。
企业管理培训课程要始终如一地将基层管理者放在开发课程的第一位,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实现培训目标。开发课程的过程,就是培训师将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和艺术性的设计相结合的过程。
一、课程定位体现准确性
一般来说,培训项目负责人通过调研和需求分析,确定培训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之后,授课师资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思路和结构,确定培训课程的相关内容。因此,课程在项目中的定位、作用和内容的针对性与项目负责人项目开发水平有直接关系。能否准确诊断企业问题,有效掌握信息和整合问题清单,确定诊断结果及制定解决问题的“处方”,考验的是培训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心和专业能力。经常看到的培训策划就是先点人,再点课,找个知名的培训师随便讲讲,或投其所好讲他最擅长的内容,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培训也就风风光光结束了,最后的培训效果无人问津。由于部分“知名”培训师缺乏对企业的了解,特别是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心理缺乏深层次了解,导致课程题目很吸引人,但内容不符合实际。“课上十分激动,课下一动不动”,当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的时候,殊不知“知名”的反面就是“致命”。
我们知道,传统培训分为三大类: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态度培训。知识培训主要解决“知”的问题;技能培训主要解决“会”的问题;态度培训主要解决“意”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不仅要对技术知识和技能补缺,更应注重通过培训使基层管理者这一中坚力量的行为、价值观和潜能思维等发生较为持久的变化。通过潜在能力的开发,使他们提升素质,促进企业发展。因此,他们要求培训课程定位又即针对性强,有实效即解决实际问题。
越来越多的培训师开始关注课程定位,大批的针对现代企业基层管理者的思维培训、观念培训和心理培训的课程脱颖而出。思维培训主要解决“创”的问题;观念培训主要解决“适”的问题;心理培训主要解决“悟”的问题。同传统培训的知识、态度、技能培训相比,符合社会发展的思维培训、观念培训和心理培训为现代企业培训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得原有传统的管理培训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的需求。这些课程的实施必将成为新时期基层管理者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通过“感悟”、“适应”和“创新”,将更加有利于解决基层管理者“做”的问题。
二、结构设计体现系统性
一个优秀的培训师就象一个艺术家,将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以不同形式逐渐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形式和内容完美的表现和艺术的结合,把观众带到提前设计好的情境中,流连忘返。课程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需求、兴趣、动机、学习风格等方面的种种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心理进行开发,把握住培训最本质、最具决定性的一面,这也恰恰是培训课程开发的精髓所在。
在培训课程的开发中,科尔伯认为:从感知信息来看,具体感知者与抽象感知者相比,更喜欢通过做、活动和感觉来感知信息。基层管理者人群的学习特点更符合具体感知者的表现。因此,培训师应尽量适应他们的学习风格,要用视觉的形式传递信息和要点,要用听觉的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要用触觉的形式感知心灵的触动,通过全角度立体激发每个学员的潜意识,使学员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完善。
《班组长角色认知》是天津石化培训中心2006年自主开发的基层管理者的的培训课程,该培训课程的结构采用了“五线谱”的设计思路,即五条线,分别为时间线、内容线、方法线、情绪线、工具线。
根据培训课时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课时数,这是时间线。在不同阶段里,讲述不同内容,这是内容线。不同阶段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是方法线。不同阶段讲述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给学员带来情绪反应是不同的,这是情绪线。最后,资源线也很重要。培训师要清楚不同阶段所采用的工具不同,要不断变换,比如室内变室外,幻灯改道具等,才能调动学员的参与。通过梳理结构,在什么时间、在什么环境,使用什么道具、讲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培训师在培训实施前做到烂熟于心,才能保证实施过程中的灵活驾驭和胸有成竹。
三、课程实施体现合一性
一门好课的标准除了满足优秀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外,培训师资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实效性,因此会出现同一门课程不同人讲授效果不同的现象。真正做到“人课合一”,这就需要培训师资授课现场掌控的灵活性。
“人课合一”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师资与课程形成自然和谐的关系。培训师在不断丰富专业内涵,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寻找、摸索、形成符合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挖掘自己潜在的能量,打造符合个性特点的课程,从人在课中,课在人中到人如其课,课如其人,再到人即是课,课即是人的境界,人与课之间形成和谐自然的关系,更能发挥个人的优势。而培训师也只有达到“人课合一”的境界,才能在授课时“随心所欲不逾矩”。“人课合一”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培训师的优势,展现培训师的特质和风格,同时培训实施的过程也是培训课程与培训师实现完美结合的过程,对于培训受众人群无疑是一种文化盛宴,更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那么如何培养形成培训师特有的风格特质呢?培训师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入格、出格、自成一格。入格是培训风格的起点,在这个阶段,模仿是必要的,但模仿需要积极主动地模仿。结合自己的特点,努力发现和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在模仿借鉴他人经验的同时,不断补充自己在课堂上的自立因素。我们知道,模仿一个很大的缺陷是不成熟的他人性。培训师如果一味模仿,会抑制自己的创造力,最终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入格之后,要思考出格,使培训课堂进入个性化阶段。出格意味着培训师的培训方式既源于他人又异于他人,是对已有的培训模式的超越。而一个培训师能否很快有效出格,取决于实践的磨练和反思的程度。自成一格是最高境界,在这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从出格到自成一格看似一步之遥,但实现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培训师需要学习、反思、创新的接力,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大胆探索和创新,进入特色鲜明阶段。
“人课合一”的第二层含义是学员与课程形成自然和谐的关系。培训师要做到“四问”,即问自己四个问题:一是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是否适合本企业现状,满足该企业的具体要求?二是授课方法是否既能满足该企业的要求,又适合该企业学员特点?三是该课程内容的阐述重点是否与其他相关课程有重叠,以至于会引起学员反感?四是该企业的学员在授课中普遍关心的专业问题或可能会出现的非专业问题,我能否提前了解并有所准备?“内外兼修,人课合一”,这是对培训课程实施本质的概括,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风范,又涵盖了现代企业培训师修炼的“内功秘诀”。只有紧贴企业需求,开发出新时期企业需要的培训课程,才是保持企业培训师职业生涯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本文于2012年发表于《中国培训》)